台灣的美麗與哀醜 -21 紅包場與牛肉場
The beauty and ugliness of Taiwan-21
台灣特有的紅包場歌廳興起於1960年代
模仿上海百樂門的歌廳形式
連演唱的歌曲也很懷舊 譬如蘇州夜曲 秋水伊人 神秘女郎等
提供給撤退來台灣的軍人官員眷屬一個娛樂場所
後來慢慢有聽眾為了捧場鼓勵 台上的歌星
直接送上一個一個的紅包袋
也因此而得名----紅包場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而 “ 牛肉場 “又是後來演變出來的形式
在警察貓捉老鼠一不留神的空檔
表演者在台上脱個精光
聽說一排的表演舞者 左右兩個才是 “ 要角 “
只要警察一出現 左右兩人可以很迅速的躲入布幕後台
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
至於牛肉場的名稱怎麼來的
還要研究研究
最最可惜的是這種表演流於低俗
無法像巴黎的瘋馬秀或紅磨坊一樣
成為台灣觀光旅遊必去的景點之一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我曾經為了收集作畫題材
去西門町的紅包場歌廳
買了門票 點了一杯茶 坐了一兩個小時 拍了不少照片
也引來歌聽經理及圍事小弟的關切